春天是萬物生長的季節,對于小朋友來說,春天也是長得最快的季節。運動能很好促進孩子的骨骼發育,這不,5歲的小菲和小伙伴玩得可開心了,捉迷藏、跳繩……可是晚上回到家里,小菲就嚷嚷腿痛,還持續了好一段時間。最初,媽媽以為她是“生長痛”,沒太放在心上,可是這一次小菲痛得不愿意站起來,媽媽仔細觀察發現膝關節有點腫脹,趕緊帶著孩子來到了成都市婦女兒童中心醫院。風濕免疫專科的張偉主任醫師根據小菲的癥狀,結合相關檢查后,確定小菲患的是“幼年特發性關節炎”。
幼年特發性關節炎與“生長痛”要分清
張偉說,生長痛是兒童生長發育過程中出現的正常的生理現象。4—7歲的孩子,由于身高增長速度快,下肢骨骼增長超過了肌肉增長速度,常常因腿部肌肉、肌腱牽拉出現輕微疼痛感,個別小兒則痛得夜不能寐。這種疼痛主要發生在雙下肢及膝踝關節間,這些部位沒有任何外傷史,活動也正常,局部組織無紅腫、壓痛。生長痛多在休息和晚間發作,持續多在10分鐘至1小時左右,多能自行緩解。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身高增長、速度減慢,疼痛會逐漸減輕和消失。
幼年特發性關節炎是兒童時期最常見的風濕性疾病,以慢性關節滑膜炎為主要特征,可伴全身多臟器功能損害,是造成青少年致殘和失明的首要原因。國際風濕病學會將16歲以下、不明原因的、持續6周以上的關節炎統一定義為幼年特發性關節炎。“幼年”是指出現癥狀的年齡小于16歲,“特發性”是指我們不知道這種病的準確原因,“關節炎”的表現是疼痛、腫脹和活動受限。由于關節疼痛患兒經常會拒絕站立或行走,部分患兒晨起時關節活動障礙尤為明顯,稱為晨僵。
家長如何早期發現關節炎?
對于關節出現紅、腫脹、熱、觸痛和活動障礙等癥狀的小朋友,家長很容易判斷出關節炎。而對于嬰幼兒,由于孩子很難能用語言表述疼痛的部位和性質,如果疼痛不足以影響活動,他們甚至不會哭訴,所以需要靠家長細心留意孩子的異常行為,如步態不正常、不愿抬頭或斜頸、不愿伸手或抬手、不能張口、手指或腳趾腫脹呈現紅色等。同時,建議家長還要學會“摸”、“比”、“動”來及時發現一些早期癥狀,即摸摸看皮溫高不高、比較對應的關節有無腫脹、活動關節有無受限,一旦發現異常應警惕關節炎可能。此外,雖然有時兒童關節僅僅表現為痛,并沒有紅、腫、熱等癥狀,家長也不要輕易認為是生長痛,要及時帶孩子去醫院檢查。
張主任最后強調,腿痛或關節痛是兒童常見癥狀,家長千萬不要認為孩子調皮、說謊或誤認為是生長痛,不予以理會。其實,腿痛只是一種癥狀,發生的原因很多,可直接來源于雙腿本身的疾病,如外傷、炎癥,也可能是全身其他系統的疾病,甚至是某些腫瘤的早期表現等,因此,孩子出現腿部或其他關節痛,應盡早到兒童專科醫院進行診療。(吳敏 記者余星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