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聾兒可通過植入人工耳蝸拯救聽力,然而,經常有家長誤以為“要等到上學后才開始治療”。專家指出,孩子一旦診斷為先天性雙耳重度或極重度感音神經性聾,治療要越快開始越好。新的技術可幫助孩子雙側植入人工耳蝸,從而獲得“立體聽覺”。在經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最好雙耳植入人工耳蝸,對孩子的語言發育和邏輯思維發育都有幫助。
新生兒確診后
盡快佩戴助聽器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耳鼻咽喉科耳專科主任、主任醫師熊觀霞指出,一旦新生兒篩查被確診為先天性聾,從3個月到6個月就要開始早期干預,比如佩戴助聽器等,到一歲左右則可以考慮植入人工耳蝸。
一歲左右是植入人工耳蝸的最佳時期。熊觀霞指出,由于手術需要全麻,一般認為孩子長到一歲左右做手術比較安全。不過,孩子經綜合評估,手術時間可以提前。該院曾為十月齡的孩子植入人工耳蝸,療效較好。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耳鼻咽喉科主任醫師陳錫輝指出,搶救聽力需爭分奪秒。2~3歲是兒童言語中樞發育的敏感期。先天聾兒若能在此之前植入人工耳蝸,在聽說方面的發育就可以跟得上普通孩子。
“立體聽覺”讓聾兒
語言發育更好
記者獲悉,目前國產耳蝸(單側)單價為七萬元左右,進口耳蝸則需要十幾萬元。由于人工耳蝸的價格不菲,有些家長覺得植入單側耳朵,能讓孩子聽見就可以了。陳錫輝指出,單耳植入人工耳蝸只能讓一側神經中樞受到刺激,患兒雖然可以聽、說,但由于聽覺對人類起著準確的空間定位、保持身體平衡等作用,只能聽到一側的聲音,不利于空間定位的發展,且患兒的言語辨別能力差,發音不太標準,對人際交往有一定影響。因此,對于有經濟能力的家庭,專家建議進行雙耳植入,這樣可以改善孩子的言語識別率和整體聽閾,能產生“立體聽覺”。
內耳畸形
七齡童聽力漸失
清遠7歲男童祥仔(化名)被診斷為內耳畸形。最近幾年,他的聽力不斷下降,語言能力也遠遜于同齡孩子。從去年開始,祥仔的兩只耳朵先后植入了人工耳蝸,手術后他的聽力和語言能力都得到大幅度提升,除了個別字句的發音還不太準確,聊天時幾乎聽不出他有任何異常。
“內耳畸形是先天性耳聾中比較常見的一種。”陳錫輝介紹,基因檢測發現,輝仔得了一種隱性遺傳的內耳病——“前庭導水管擴大”。祥仔在剛出生時是有聽力的,但是由于耳內結構的異常,每一次感冒或輕微碰撞都可能導致聽力的減退,直至聽力完全喪失。
熊觀霞介紹,祥仔之所以能獲得較為理想的治療效果,除了歸功于及時治療,他的性格也功不可沒。“這個孩子很喜歡跟人交流,雖然一開始的發音不準確,但他一直在努力練習。”熊觀霞說,在臨床中,他們發現一個普遍現象:那些性格外向、喜歡說話的人植入人工耳蝸后,聽力和語言的進步會更為明顯。
第三代試管嬰兒
可篩查耳聾基因
導致先天性聾的因素比較復雜,其中六成屬于和基因相關的遺傳性聾。熊觀霞指出,在正常人中有10%~13%的人群都是隱性的耳聾基因攜帶者,如果夫妻雙方都攜帶有同一隱性耳聾基因,那么他們就有四分之一的機會生下聾兒。
她建議,已生育一個聾兒的父母若準備再次生育,父母和聾兒都需要接受基因篩查,以判斷孩子是否屬于遺傳性耳聾。
陳錫輝指出,聾兒父母追“二孩”,想生健康的寶寶,可以有兩種選擇。一種是借助于輔助生殖技術,做第三代“試管嬰兒”,胚胎在植入母親的子宮前,進行基因檢測,確保植入子宮的是沒有攜帶耳聾基因的健康胚胎。目前廣東有三家醫院的生殖醫學中心可以開展三代試管嬰技術,分別是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和廣東省婦幼保健院。
另一種則是自然懷孕,在母親懷孕9到10周提取胎兒的絨毛進行基因檢測,如果發現胎兒基因異常,家人可作出抉擇。(記者任珊珊 通訊員李紹斌、彭福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