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糖尿病危害母嬰 管住嘴和腿不做“糖媽媽”

“2015年全球糖尿病患病人數高達4.15億,每11個人中就有1個糖尿病患者。中國糖尿病患者人數已達1億,約占全球糖尿病患病總人數的四分之一;糖尿病加上糖尿病前期的人數約占我國成人總數的四分之一,且未診斷率高達60%。” 11月14日是聯合國糖尿病日,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主任委員、上海交通大學第六人民醫院賈偉平教授,用“兩個四分之一”強調了我國糖尿病流行的嚴峻形勢。
曾被稱為“富貴病”的糖尿病,如今隨著生活條件的普遍提升,早已進入尋常百姓家。近年來,許多大肚子的準媽媽們也不小心混入了這支龐大的“糖人”隊伍中。美國好萊塢著名演員安吉麗娜·朱莉就曾患上妊娠期糖尿病,經常作悶作嘔,而且很容易感到疲倦,就連腳部也愈見腫脹,需要換更大尺寸的鞋子。數據顯示,妊娠期糖尿病發病率約占妊娠女性的 2%~8%,且呈現逐年增多的趨勢;而北上廣等經濟發達地區妊娠期糖尿病發病率更高,2015年僅廣東省妊娠糖尿病發病率已高達9%~18.7%。
很多準媽媽認為,妊娠期血糖高不用擔心,生完孩子血糖就正常了。其實不然,妊娠期糖尿病是屬于嚴重高危妊娠,通常發生于妊娠中晚期,病情較重或血糖控制不良者,會發生流產、巨大兒等嚴重后果。能否及時發現并盡早防治妊娠期糖尿病,對保障母嬰健康尤為重要。那么,準媽媽該如何應對妊娠期糖尿病?日常孕媽媽要如何將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圍內?
孕期“糖”高不是小事,忽視放任損害母嬰健康
北京清華長庚醫院婦產科副主任醫師張蕾介紹,妊娠期糖尿病(GDM)是指,妊娠期首次發生或首次診斷的糖耐量減低或糖尿病,約占妊娠女性的2%~8%。
張蕾解釋,妊娠期間,母體會發生一系列有利于母胎交換和胎兒生長發育的代謝變化。孕婦體內的胎盤泌乳素、孕酮、雌激素等抗胰島素物質增加,使孕婦對胰島素的敏感性下降,為了維持正常糖代謝,胰島素分泌量的反應性增高,孕晚期母體胰島素的分泌量是孕前的3~4倍,而胰島β細胞儲備不足的孕婦則因不能代償這種生理變化而可能發生糖耐量異常。
妊娠期糖尿病屬于高危妊娠,若未能得到及時診斷和妥善處理,可引起多種不良妊娠結局,嚴重危害母嬰健康。對胎兒而言,孕婦高血糖可透過胎盤,導致胎兒高血糖,繼發高胰島素血癥,增加巨大兒和新生兒低血糖的風險,巨大兒發生率可達25%—42%;同時,影響胎兒肺表面活性物質的合成與釋放,導致胎兒肺成熟延遲;另外,胎兒畸形、胎死宮內、胎盤早剝等發生率均會增加。對孕婦而言,妊娠期糖尿病會增加先兆子癇、難產及以后發展為Ⅱ型糖尿病的風險。
解放軍武警總醫院婦產科副主任醫師張詠梅指出,妊娠期糖尿病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威脅母嬰健康:
妊娠期糖尿病對胎兒的健康危害主要有:
1.宮內缺氧。孕婦升高的血糖會經過胎盤到達胎兒體內,為了消耗這些糖,胎兒需要多消耗氧,易造成宮內缺氧、窒息,甚至死亡。
2.巨大兒。孕婦血糖過高會刺激胎兒胰島功能增強,胰島素會生成更多的脂肪、蛋白質,胎兒體重就會有所增加。孕婦患糖尿病,約有25%的人生巨大兒,巨大兒易引起難產和產傷。
3.畸胎。孕婦血糖過高會導致胎兒出現心血管異常、無腦兒、小腦畸形、脊柱裂、無腎、肛門閉鎖等先天性畸形。“糖媽”生下的寶寶先天畸形的發生率較一般孕婦的孩子高2~3倍。
4.死嬰。研究認為,胎兒死亡率的增高主要與孕婦的血糖水平升高有關。低血糖、低血鈣妊娠期糖尿病患者所孕育的胎兒容易形成高胰島素血癥,該病癥可使新生兒發生低血糖、低血鈣。
5.新生兒黃疸。孕婦升高的血糖導致胎兒在宮內缺氧,并使胎兒體內的促紅細胞生成素增加,引起紅細胞增多癥。由于其體內大量的紅細胞被破壞,容易發生新生兒黃疸。
6.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孕婦血糖升高的同時,使胎兒發生高血糖,這容易誘使胎兒肺臟成熟延遲,出生后易發生呼吸窘迫綜合征。
妊娠期糖尿病對孕婦的健康危害主要有: 1.妊娠期高血壓。糖尿病會引起周圍血管病變,使孕婦周圍血管的彈性下降,從而使其血壓升高。妊娠期糖尿病人并發妊娠高血壓為正常婦女的 3~5 倍。
2.引起感染、胎膜早破。糖尿病的高血糖狀態有利于細菌在體內生長繁殖,并抑制白細胞吞噬細菌的能力,使病人的抗感染能力下降。發生泌尿系感染的概率高達 7%~18.2%,也可能發生上呼吸道、陰道、皮膚等感染。尤其是陰道感染的病原菌會上行感染胎膜,從而引起胎膜早破。
3.流產、早產和產程異常。孕早期血糖過高可限制胎兒發育,導致流產率高達 15%~30%,早產發生率為 9.5%~25%。同時,妊娠糖尿病因能量代謝障礙導致宮縮乏力、產程異常。
4.羊水過多。糖尿病會使孕婦體內出現高滲性利尿效應。這種高滲性利尿效應會增加胎兒的排尿量,從而使羊水量明顯增加。
5.剖宮產概率升高。妊娠期糖尿病會影響母體與胎兒之間的物質交換,使胎兒容易發生宮內窒息等危險情況。而為了挽救胎兒,妊娠期糖尿病孕婦就只能選擇剖宮產分娩。
6.“潛伏”Ⅱ型糖尿病。盡管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大多數在產后其糖代謝水平可以恢復正常,但繼續發展為Ⅱ型糖尿病的概率仍占 20%~50%。而且,曾患妊娠期糖尿病的患者,在中老年或再次懷孕時患糖尿病的風險會大大增加。
35+高齡孕婦需警惕“甜蜜的憂傷”,“準二孩媽媽”妊娠糖尿病風險高
妊娠期糖尿病發病可涉及遺傳、免疫、激素、微量元素、情緒、高血壓等多種因素,湖南省長沙市中心醫院內分泌科主任醫師邵揮戈提醒,像身體過胖者、35歲以上高齡孕婦、有糖尿病家族史者、曾分娩過巨大兒者、曾患過妊娠期糖尿病者、尿常規檢查常出現空腹血糖陽性者、懷孕過程中胎兒比實際周期偏大者等,可能都是妊娠期糖尿病的高危人群。
年齡是影響妊娠期糖尿病發病的主要因素。邵揮戈認為,隨著女性年齡不斷增加,雌激素分泌水平會隨之下降,加之受孕后的機體會處于一種相對應激狀態,各種激素代謝水平異常,直接或間接影響胰島素或者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從而使血糖水平升高,糖耐量受損,乃至進一步發展為妊娠期糖尿病。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產科主任李映桃介紹,一些“準二孩媽媽”也應該注意妊娠糖尿病風險,年齡在33歲以上,尤其是35歲以上的高齡孕婦患妊娠期糖尿病的風險會增加,“研究發現,年齡在40歲及以上的孕婦發生妊娠期糖尿病的危險是25歲孕婦的5~8倍。”
遺傳和肥胖也是妊娠期糖尿病的高危因素。研究發現,多數糖尿病都是由遺傳導致的。在糖尿病人中,約有1∕5至2∕5是從母親遺傳來的。另有研究發現,中國人對糖尿病高度易感,移居到國外的中國人在國外感染糖尿病的幾率高達15%。
通常體重指數(BMI)>24者即可以稱之為超重,BMI 指數>30者即可以稱之為肥胖,國內外相關研究均表示肥胖為妊娠期糖尿病的高危因素。現在許多城市女性吃得太精細,運動量偏少,妊娠后營養過剩導致體重急劇攀升,這些也是妊娠期糖尿病高發的原因。
孕前、孕早期篩查和診斷很重要。李映桃提醒,女性懷孕期間應定期規律產檢,盡早進行糖耐量實驗。女性在孕前3個月,除了進行常規的孕前檢查,務必查一次空腹血糖,這不但能發現糖尿病,而且可以在前期積極進行干預,避免患上糖尿病。她強調,非高危人群孕婦,在孕24~28周,也應按常規進行糖耐量實驗。
張蕾也建議,所有妊娠女性應在孕24~28周進行75克葡萄糖OGTT篩查,以便能有充分時間對血糖異常者進行治療。對于存在高危因素的人群,應在首次產檢時即進行孕前糖尿病篩查,必要時重復篩查。
以下幾類高危人群更應引起重視:既往有流產、胎死宮內、畸胎、巨大兒、新生兒不明原因死亡史等;肥胖(體重指數≥24);既往有糖尿病史;糖尿病家族史;孕期反復霉菌性陰道炎史;孕期間斷兩次發現糖尿;年齡≥30歲;妊娠次數≥3次。
吃動平衡控制體重,別讓妊娠期糖尿病來“敲門”
“90%的妊娠期糖尿病可通過飲食管理得到控制,只要及時有效地實施干預,大部分‘糖媽媽’最終也能生下健康的寶寶。”邵揮戈提醒,高齡孕婦需注意合理飲食,發現體重增加太快應及時控制飲食,少食多餐,適當運動,做到吃動平衡。具體飲食原則不妨參考以下建議:
1.改變吃飯順序。孕媽在吃飯時,可以先喝點湯、然后吃蔬菜、豆類、肉類,最后吃主食類,避免碳水化合物快速進入血液,減輕胰腺負擔。
2.飲食要七八分飽。進餐需按時定量,細嚼慢咽,蔬菜生吃,這樣有利于減慢葡萄糖的吸收,以促進胰島素釋放,使餐后血糖不至于明顯升高。
3.無糖低碳要記牢。無糖就是要嚴格限制各種糖類、各種糕點、蜜餞、煮糯玉米、巧克力、甜果汁等。這些食物中所含熱量較多,吸收后會使血糖迅速升高。低碳是指能生吃的蔬菜不熟吃,這樣能增加飽腹感,并且其富含的膳食纖維在胃腸道的消化時間長,對控制血糖有利。
4.主食多選粗雜糧。雜糧類、雜豆類、純燕麥、純蕎麥富含膳食纖維,可延緩餐后血糖迅速升高。建議多食用雜糧飯,多在食物中增加纖維含量,能延緩食物中糖的吸收,降低餐后高血糖。
5.少吃根莖類食物。土豆、藕、紅薯、白薯、胡蘿卜、山藥、鮮蠶豆、鮮豌豆等這類食物淀粉含量高,同樣可以使血糖升高。這類食物要與等量主食互換,切不可當作加餐,尤其早晨血糖值較高,這類食物早餐不宜多吃。
6.飲食清淡少鹽,低脂少油膩。孕期宜飲食清淡,每日用鹽3~5克。孕晚期出現水腫,每日用鹽<3克。忌食用動物性脂肪,以減少飽和脂肪酸的攝入。少吃含膽固醇量高的肉皮、肥肉、蟹黃、魚子、蛋黃等。經常吃一些含鐵和含鈣高的食物,如牛奶、魚、蝦皮等。
7.適量進食水果。可食用黃瓜、西紅柿、獼猴桃、火龍果、草莓、鴨梨、柚子等水果,其所含的果糖比蔗糖甜度高,吸收比葡萄糖慢,升血糖的作用也就緩慢,同時可以補充膳食纖維及維生素。水果含糖雖低,但也不要天天吃和吃太多,適宜在飯后兩小時或睡覺前吃100~200克。
8.攝入堅果要適量。有些孕婦覺得多吃堅果,會讓孩子更聰明。但是堅果能量過高,建議花生、南瓜子、西瓜子、腰果、核桃、杏仁、棒子等堅果類食物每日可選擇25克,避免過咸、過油讓血糖明顯升高。
9不要吃“獨食”。如果專挑血糖生成指數低的食物吃,也容易導致營養不均衡。混合進食是控制餐后血糖的有效辦法,也就是說將高血糖生成指數食物與低血糖生成指數食物混合,以降低食物對餐后血糖的影響。
除了飲食調整,運動也是防止妊娠期糖尿病發生和控制此類患者血糖水平的較好方式。邵揮戈建議,孕婦可根據自己的身體情況進行適當體育鍛煉,改善體重指數,降低血糖水平。
長沙市第三醫院內分泌代謝病科主任醫師李曉行提醒,當飲食運動等方法不能使血糖達標時,孕婦就要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藥物治療。由于口服降糖藥能通過胎盤進入胎兒體內,對胎兒營養代謝及生長發育有不良影響,因此不建議孕婦使用。而注射胰島素并不會對孕婦和胎兒產生不良反應和副作用,同時孕婦對胰島素并不產生依賴性,醫生可根據孕婦的病情變化決定是否使用胰島素。(記者 楊娜)
相關鏈接
綜合管理,幫“糖媽媽”管好血糖
■ 北京清華長庚醫院婦產科副主任醫師 張蕾
隨著二胎政策放開,高齡孕婦人數隨之增加,高齡妊娠是妊娠期糖尿病的主要危險因素。對妊娠期糖尿病的管理,原則上采用以飲食控制為主,適量運動,密切監測,必要時與藥物治療結合的綜合治療方案。
飲食管理,每日堅持飲食“三步曲”:維持孕產婦體重的合理增長,保證母體的營養需要、胎兒的生長發育,用一切手段使血糖保持平穩,不出現低血糖、高血糖以及酮癥,配合臨床治療,防治各種糖尿病并發癥。
每日應堅持飲食“三步曲”。第一步,確定每日飲食總熱量:首先,計算理想體重,理想體重(公斤)=身高(厘米)-105。
其次,根據實際體重估算體型,理想體重±10%之間為正常;肥胖:大于理想體重20%以上;小于理想體重20%以上為消瘦。
最后,根據體型確定能量系數,一般控制在30~38千卡/千克,每日飲食總熱量=理想體重×能量系數。
第二步:計算每日所需食物交換份,食物份數=總熱量÷90。
第三步:合理分配一日三餐,一日三餐最常見的分配方案是早餐1/5、午餐2/5、晚餐2/5,或早、午、晚各占1/3的熱量。還要確認三大營養素的分配比例,蛋白質占15%~20%,脂肪<30%,碳水化合物占50%~60%。
運動管理:評估運動指證,排除不能運動的原因,運動時間宜在進餐后1小時,每次30~40分鐘,防止低血糖,出現腹痛、陰道出血、頭暈頭痛、憋氣、胸痛等癥狀應立即終止運動,及時就醫。
藥物治療:傳統的口服降糖藥因潛在致畸作用,并可能引起新生兒持續性低血糖等,一般在妊娠后不宜使用。目前,比較公認的可以安全用于妊娠期控制血糖的藥物主要是胰島素。如果通過生活方式干預血糖仍不能達標者,就應考慮在醫生指導下應用胰島素。
“糖媽媽”更易患產后抑郁
美國最新研究表明,精神抑郁的孕婦患孕期糖尿病的風險更大,同樣地,患有糖尿病的孕婦在產后6周患上抑郁癥的風險也更高。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選取了2334名正常孕婦和468名患有肥胖癥的孕婦,她們的懷孕時間均在8周至13周。研究通過問卷調查對比產婦孕期和產后6周的抑郁情況,同時,研究人員還通過醫療記錄了解孕婦是否患有糖尿病。
研究結果顯示,孕期糖尿病和產婦抑郁雙向相關。在孕早期和孕中期有抑郁癥狀的產婦患糖尿病的比例是其他產婦的2倍。患有糖尿病的孕婦在產后6周患上抑郁癥的風險也更高。
研究人員表示,抑郁癥和糖尿病可能同時產生,醫護人員應關注抑郁產婦日后患糖尿病的風險,同時預防糖尿病患者產后的抑郁情緒。 (敏穩)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