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發心梗 兩小時內速通血管

“黃金120分鐘”內恢復心肌血供 絕大多數心肌可免于壞死
若能在發病后1小時內打通堵塞的血管,患者死亡率僅為1%,如果延遲到發病后6小時打通堵塞血管,則死亡率將會升高到6%以上。急性心肌梗死的最佳救治時間窗為發病后的兩小時,俗稱“黃金120分鐘”。
在昨天,廣東省胸痛中心協會和廣東省介入心臟病學會在廣州軍區廣州總醫院共同主辦廣東省“1120心梗救治日”活動。據專家介紹,心血管疾病已經成為我國城市和農村人群第一位的死亡原因,其中急性心肌梗死導致的死亡率增長更顯著。不過,若能在發病后 “黃金120分鐘”內打通堵塞血管恢復心肌血供,絕大多數心肌可免于壞死。
警惕:
急性心梗搶救不及時會致死
10月6日凌晨,春雨醫生創始人張銳突發急性心梗去世,年僅42歲;10月31日,28歲的原國家隊女排運動員霍萱突發急性心梗離開了人世……“他們都是因突發胸痛救治不及時,被急性心梗奪走了生命。”廣東省胸痛中心協會理事長、廣州軍區廣州總醫院心內科主任醫師向定成感慨道。他解釋說,急性心肌梗死是由于心臟的動脈血管(冠狀動脈)突然閉塞導致心臟肌肉的血液供應中斷而發生的心肌細胞的壞死,多數患者在發病時表現為急性胸痛、胸悶,大面積心肌梗死將誘發休克,搶救不及時就會導致死亡。
向定成引用《2015年中國心血管病報告》指出,心血管疾病已經成為我國城市和農村人群第一位的死亡原因,其中急性心肌梗死導致的死亡率增長更顯著。2015年《柳葉刀》雜志發表的一項研究表明,我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死亡率高于西方發達國家2~3倍。這一方面是由于生活方式不健康、環境因素的變化等導致的發病率顯著增長,更主要的原因是發病后未得到及時、恰當的治療。
治療:
120分鐘內快打通血管急救
“打通血管最重要!”向定成說,急性心肌梗死的救治強調必須爭分奪秒進行搶救,因為心肌梗死發生后,隨著時間的延長,壞死的心肌越來越多,能夠恢復正常的心肌越來越少,死亡率也越來越高。對于突發心梗的患者,急診介入治療打通血管的比例在95%以上,是首選;無介入治療條件者則應盡快溶栓治療,大約60%~75%的患者可被溶栓藥物打通血管;只有極少數需要緊急外科搭橋治療。
向定成說,若能在發病后1小時內打通堵塞的血管,患者死亡率僅為1%,如果延遲到發病后6小時打通堵塞血管,則死亡率將會升高到6%以上。從挽救患者生命和生活質量的角度出發,急性心肌梗死的最佳救治時間窗為發病后的兩小時,俗稱“黃金120分鐘”,若能在120分鐘內打通堵塞的血管,恢復心肌血液供應,絕大多數心肌可以免于壞死。
遺憾的是,我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發病后絕大多數未能在120分鐘內到達具有救治能力的醫院,有些患者在急性胸痛發作后要自己先處理,抱著挺一挺就過去了的想法,也有些夜間發病的患者不想影響家人休息盡量熬到天亮再去醫院,而白天老人在家發病后要等孩子下班回家再送醫院等多種多樣的原因,導致許多患者錯過了搶救的最佳時間窗。
提醒:
胸痛胸悶 速打120
眼下南方將迎來新一輪降溫天氣,向定成指出,每年冬季來臨,由于氣溫驟降,易出現血管收縮、血壓升高、血循環不暢,誘發急性心梗的風險會相應增加。特別是有糖尿病、高血壓、血脂紊亂、肥胖、吸煙、缺乏運動、高齡和有家族史等心血管疾病高危因素的人群,氣溫變化大時要多加注意。
向定成提醒說,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發病后早期隨時可發生心臟停跳而死亡,建議所有患者應在發病后盡早撥打120,由救護車到達現場實施緊急救治后盡快送至具有救治能力的醫院接受專業救治。他強調,打120求救,是因為一旦在途中發生心臟停跳,醫護人員可立即進行心肺復蘇。
近年來,我國積極推動胸痛中心診療模式的建設,將院前救治(120)和基層醫院救治流程與大醫院的院內救治流程整合起來,形成區域協同救治體系,要求救護車到達現場后10分鐘內完成心電圖檢查,并立即傳輸到大醫院的心血管內科值班醫師手機上,由心血管科值班醫師協助救護車進行確診。明確診斷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再由救護車繞行最近的基層醫院、繞行大醫院的急診室,直接送進具有救治能力醫院的導管室接受急診介入治療。
目前廣東省的胸痛中心建設處于全國領先水平,已有55家醫院成立了胸痛中心,包括廣州軍區廣州總醫院在內有8家醫院通過了國家認證。而在廣州,白云區胸痛中心已于今年10月開始試點建設,計劃在取得經驗后推廣到全區,覆蓋全區所有醫院。(記者翁淑賢 通訊員張青修)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