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外中的受害者為何反被眾口責備?

北京野生動物園“老虎傷人事件”已持續發酵3個多月了,在人人都是發聲筒的信息化時代,面對這起“一死一傷”的悲劇事件,網絡的輿論聲中更多的竟是對受害者的責備:“任性”下車、夫妻吵架、“醫鬧”……而所有的這些責備,最終不過是旁觀者的杜撰和妄言而已。前不久,受害女子和其家庭終于發聲,還原了事實真相。在這起事件及其他類似的不幸事件中,孰真孰假且不論,但許多人相信流言、不明就里的“歸責”受害者,確是事實。
心理學研究發現,這種“責備受害者現象”,是一種常見且非理性的心理反應,是一種歸因錯誤。而更深層次的原因是由于網絡缺乏監管,一些網民對受害者的責備更是變本加厲,流言也演變成了一種變相的人身攻擊。專家指出,“責備受害者”心理,其實可能就存在于你我每個人心中,是人性中“惡”的一部分,有時不經理性的監控,它就會自動冒出來。專家建議,一些突發事故發生后,如果旁觀者不能做到雪中送炭,至少別雪上加霜,要做到不信謠,不傳謠。畢竟,對于意外,誰都不能保證自己是永久豁免的。當然,更希望整個社會能充滿人性的溫暖,讓受害者在人生的冬季里慢慢療傷。
■ 北京回龍觀醫院精神科副主任醫師 宋崇升
2016年7月23日,北京八達嶺野生動物園發生一起老虎傷人事件,導致母女倆一死一傷。事發之后,很多段子、流言一時滿天飛。當時,網上對被傷女子主要的流言是:稱其一家是部隊的,平時愛吵架出了名;又有人說那女人是小三,孩子也是非婚生的;還有人說北醫三院的人認出他們家是專業醫鬧等等。所有的流言最后概括起來就是:不作死就不會死!不守規則,罪有應得!很多人看到這些消息后,似乎也認同了該女子被老虎咬傷的這個“合理解釋”。
當流言甚囂塵上的時候,當事人的親屬由于專注于救治而沒有及時做出回應。時隔3個月,前不久,身心均已傷痕累累的當事女子終于公開發聲,解釋稱:當時自己因為暈車,想要和丈夫換著開車,并以為到了休息區,才下車的。“不顧勸阻下車是作死,但我不是!”該女子的父親也公開稱,女兒當時并沒有和丈夫吵架,網上的那些傳聞都是沒影兒的事。而經過深入調查,真相也越來越清晰,很多流言漸漸不攻自破。
責備受害者,是一種常見但非理性的心理反應
需要注意的是,每次有這樣不幸的事情發生,倒霉的當事人不僅要承受厄運,還要承受流言蜚語的補刀。2012年北京發生7·21特大暴雨災害時,廣渠門立交橋下一輛越野車被淹熄火,司機也不幸身亡。事后,網上很多評論不是同情,而是虛構出該男子是和小三約會去了,所以才會有此報應;2012年,哈醫大發生殺醫案,一位17歲的患者持刀亂刺,將一位與其毫無關系的實習醫生刺殺身亡。事發之后,網民也不是一邊倒地譴責施暴者,而是對遇襲的醫生說三道四,甚至有人拍手叫好。
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不正常反應呢?其實,這是一種常見但非理性的心態,在心理學研究中被稱為“責備受害者”現象。這樣的心理反應在生活中并不少見。比如,一個人摔了跟頭,別人的第一反應可能是“你怎么這么不小心”;又比如發生在公共場所的暴力恐怖事件,有的人不去指責暴徒,反而會說“出去瞎走什么?在家呆著會遇到這樣的事嗎?”還有,當一個女子遭到了非禮,有人的反應就是:“蒼蠅不叮無縫的蛋”,你不“騷”,他怎么“擾”? 網絡監管缺失,“惡意”就會泛濫
“責備受害者”現象,從社會心理學角度分析,是一種歸因錯誤,即將事件的責任更多地歸咎于當事人,而忽視事件發生的特殊情境、特定條件和背景。這樣的歸因由于不需要去了解、調查環境,不需要做額外的努力,認知成本很低,因而顯得“省力”;并且責備一個已經落難的受害者也是安全的,風險成本低,所以有時會成為一種自動的心理反應。在這種心態下得出的結論,顯然是一種偏見,在網絡上這種現象就更加嚴重。由于缺乏制度監管,一些網民對受害者的責備更是變本加厲,甚至無端杜撰出受害者的很多“罪狀”,流言甚至演變成了一種變相的人身攻擊。就像北京被老虎襲擊的那位女士和家屬,事發后被“任性、醫鬧、情人”等很多無中生有的流言包圍,很多不明真相的人也人云亦云,墻倒眾人推,致使受害者雪上加霜,遭到了二次傷害。
俗話說,“看熱鬧的不怕事兒大”。有的人善于制造流言,更多的人則樂于傳播。也就是說,很多人都有意無意地參與了對受害者的責備。這樣的現象,如果從精神分析的角度來探究,則不難理解。
精神分析理論認為,人原本就具有攻擊的本能,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人性當中“惡”的一部分。在個體成長的過程中,這樣的“惡”逐步被壓抑,只有通過合理的方式才能得以釋放,比如運動。這種原始但陰暗的心理能量,平時由于受到倫理道德的監管而潛藏于內心深處,如同深埋于地下的火山。當然,這僅是一種無意識的自我監管,而“火山”的能量一旦遇到合適的出口,就會不自主地冒出來。所以,一旦有合理的通道,哪怕是被虛構出來的,人的攻擊欲望都可能借機表達。
此外,幸災樂禍也是一種原始本能的心理反應,因為厄運沒有選擇自己,所以會不自主地高興;為了讓自己的高興合情合理,就需要對事件的來龍去脈進行重新編排、演繹甚至虛構,讓傳播者和聽眾都覺得受害者就該倒霉。這就是流言產生和傳播的心理基礎。
此外,有些人的內心原本就壓抑著一些不良情緒,比如對他人的憤怒、怨恨、不滿等,平時無處發泄。一旦遇到與個人情緒匹配或接近的事件,就會趁機表達出來。比如老虎吃人事件發生后編出來的一個段子:一哥兒們昨晚和老婆商量去旅游,老婆問去哪里,他說去野生動物園看老虎,老婆不吭聲就睡了。哥兒們一大早起來發現老婆變了,洗臉水放好了,早餐也做好了,還學小女人說話,“老公辛苦了,今后多多關照”。這些調侃承載的一個功能就是借機表達了很多男士對某些女權主義的不滿以及渴望改變的期望,而與最初發生的事件本身已沒什么關系,其意義就在于“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讓流言止于理性,不妄評不信謠不傳謠
“責備受害者”這種心理,有可能就存在于你我心中。有時不經理性的監控,它就會自動出現。對此,要保持一定的警惕和覺察。
所謂流言止于智者,就是止于冷靜客觀的分析,而不是妄加評判和盲目傳播。另外,受害者已經很倒霉了,再對其指責更顯得人情涼薄,不夠厚道。當然,更希望整個社會能充滿人性的溫暖,讓受害者在人生的冬季里慢慢療傷。
因此,一些突發事故發生后,如果不能伸出援手雪中送炭,至少也要做到不信謠,不傳謠,更不宜過度炒作。畢竟,對于意外,誰都不能保證自己是永久豁免的。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