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中西醫并重、中醫藥與西醫藥相互補充和協調發展

10月18日,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工程領導小組提升工程“十二五”總結暨“十三五”行動計劃啟動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
據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醫政司司長蔣健介紹,提升工程是經國務院醫改領導小組同意,由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原衛生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原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原總后衛生部“十二五”期間聯合實施的一項惠民工程,是國務院《“十二五”期間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規劃暨實施方案》明確的一項重點任務。該工程于2012年9月正式啟動實施,到2015年年底,實現95%以上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90%以上的鄉鎮衛生院、70%以上的社區衛生服務站、65%以上的村衛生室能夠提供中醫藥服務,基本滿足城鄉居民對中醫藥醫療保健服務的需求,使城鄉居民看中醫更方便、更有效、更便宜,通過中醫預防保健不生病、少生病、延緩生病。
領導小組常務副組長、國家衛生計生委副主任、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王國強充分肯定了“十二五”期間提升工程實施取得的成績。首先,基層中醫藥服務可及性和可得性顯著增強。與提升工程實施前相比,基層中醫藥服務條件明顯改善,隊伍日益壯大,能力明顯提升,領域不斷拓寬,中醫藥服務更加可及、可得,城鄉居民看中醫、用中藥的獲得感顯著增強。截至2015年,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中醫診療量占同類機構總診療量的比例達24.22%,比2012年增長20.56%,明顯高于總診療量增幅,其中11個省份增幅在30%以上,甘肅、四川等省超過了40%。
第二,隨著提升工程的深入實施,基層中醫藥發展助力醫改的作用日益顯現。基層中醫藥服務體系的逐步完善,為“首診在基層”“大病不出縣”發揮了重要作用,助推了分級診療體系和制度建設。“簡、便、驗、廉”中醫藥技術方法在基層的全面推廣,為控制醫藥費用過快增長、緩解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發揮了積極作用,減輕了財政壓力和群眾就醫負擔。
第三,提升工程實施以來,基層中醫藥發展機制和模式不斷完善。各地注重創新實踐,不斷探索符合當地實際的基層中醫藥發展機制和模式。
第四,基層中醫藥發展良好環境和氛圍逐步形成。“十二五”以來,國務院各部門和地方黨委、政府更加重視基層中醫藥發展。國家衛生計生委大力推動了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中醫藥科室建設要求和新農合中醫藥報銷傾斜政策的落實,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堅持“中西醫并重”原則,加強醫保定點和藥品、診療服務項目管理,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進一步強化了生產流通領域和基層醫療機構中藥質量安全監管,中央軍委后勤保障部衛生局專門出臺了加強全軍基層部隊中醫藥服務能力建設的意見,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在“十二五”期間投入了260多億元用于提升工程重點項目建設,均有力推動了基層中醫藥事業發展。
各地實施提升工程有四方面做法和經驗值得推廣:第一,必須堅持融入醫改大局,抓住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完善政策機制,強化政策落實,為基層中醫藥發展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第二,必須堅持政府統籌,明確部門職責任務,強化部門聯動,凝聚發展合力,為基層中醫藥發展提供堅強的組織保障。第三,必須堅持以人為本,順應百姓就近、公平看中醫用中藥的期盼,最大限度滿足群眾對中醫藥健康服務的需求,增進人民健康福祉,為基層中醫藥發展注入強大的生命活力。第四,必須堅持改革創新,尊重地方首創精神,鼓勵大膽探索實踐,發揮典型引路和示范帶動作用,為基層中醫藥發展積累更多的有益經驗。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有力的健康支撐。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其根本是堅持中國特色衛生與健康發展道路,而中國特色衛生與健康發展道路的顯著特征,是堅持中西醫并重、中醫藥與西醫藥相互補充和協調發展,這也是我國衛生與健康事業的顯著優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要樹立大衛生、大健康的觀念,把以治病為中心轉變為以人民健康為中心,以人民健康需求為導向開展醫療衛生工作,全方位、全周期地保障人民健康。
會議以視頻形式召開,共120余人參加了北京主會場會議,全國共計8700余人在229個省(區、市)兩級分會場參加了會議。(記者 姜蕾)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