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遠立:1個健康中國=N個健康社區

“健康中國”國策的落實,需要把健康環境、健康素養、健康服務這三方面工作都做好!1個健康中國=N個健康社區!”在由國家衛計委宣傳司、山東衛計委支持,人民日報社《健康時報》主辦,碧桂園集團承辦的“迎接第九屆全球健康促進大會·健康城市與健康社區創新發展高峰論壇”上,協和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院長劉遠立指出。
協和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院長劉遠立
慢性病井噴式爆發
“現在全國每10個人里就有一個糖尿病,每4個人里面就有一個高血壓。”
劉遠立教授在會上指出,我們曾經認為醫療衛生可抓可不抓,但經濟建設必須要抓。然而改革開放以后,我們經濟發展速度和世界平均水平越來越精進,健康水平卻基本上沒有得到明顯的改善,并且慢性病正在呈現井噴式的爆發!
時值《渥太華憲章》發表三十周年,我們更應將“制定健康政策、創造健康環境、加強社區行動、發展個人健康素養、調整衛生服務方向”這一目標與“健康中國”戰略做更緊密的融合與落實,擁抱“從被動治療到主動的健康服務”。
預防水平亟需提高
美國也曾經像我們一樣冠心病發病率上去了,又下來了;波蘭也出現了可喜的拐點。為什么?因為人家抓住了可控可防的因素,把疾病控制住了!
劉遠立教授說,現在我們在預防上還有很多工作要做,經濟發展與健康發展關系密切,只要重視預防,我們的健康水平即便在經濟水平很低的情況下,也可以得到很大的發展。
“健康中國”有五個工作重點:普及健康生活、優化健康服務、完善健康保障、建設健康環境、發展健康然產業。劉遠立教授認為,最重要的是引導分級診療制度,“全國人民上協和的狀況該改變了!”
健康社區每年可節約600億人民幣
分級診療的關鍵就是健康社區的打造,“假設我們1萬個人到二級醫院看病,每年我們就可為全社會的家庭節約600億人民幣。”
劉遠立教授認為,健康社區有三個核心的組成部分,第一是有益于我們身心健康的自然和社會環境;第二是我們社區里面的人,成員們應具有一定的健康素養;第三就是我們社區里面人人享有基本的、適宜的健康服務。
“借鑒國際經驗,做中國式探索,將技術創新與制度創新相融合”是劉遠立教授為健康社區打造開出的“處方”,例如門診的遠程醫療,就可大大提高醫療基層的服務可持續性。(記者 呂霖/文 高大偉/圖)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