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多點執業的最大阻力在醫院

醫療機構與醫生之間是雇傭與被雇傭關系,醫生每周在醫院的工作時間與夜班值班安排,決定權都在醫療機構。僅是單點執業,便足以讓絕大多數醫生們超負荷工作了,多點執業只能是個美好的愿景。
廣東省衛計委9月27日公布《廣東省衛生計生委、廣東省中醫藥局關于醫師多點執業的管理辦法》,提出建立醫師全省區域注冊制度,即醫生在一個執業點注冊,其執業注冊全省有效。不僅如此,醫療機構可設置“全職”和“兼職”崗位,建立更加靈活的用人制度。該管理辦法將于10月1日起施行。(《珠江晚報》9月28日)
慣性和常態一旦形成,想要突破就并非易事。習慣了與醫療機構之間的雇傭關系,即便是開放了多點執業,讓醫生改變固有的單點執業習慣也并未到水到渠成的程度。既然如此,建立更靈活的用人制度,設置“全職”和“兼職”崗位,以突破當下醫生單點執業的慣性,當然不無必要。
醫生崗位有了“全職”與“兼職”之分,兼職崗位的醫生自然有尋求多點執業的動力,進而對既有全職醫生模式形成鯰魚效應。不過,靈活的用人制度,固然是醫生多點執業得以落地的前提,但僅僅是執業注冊點的簡化以及靈活崗位的設置,卻還不足以讓多點執業遍地開花。
醫生多點執業的最大阻力,在于醫療機構在醫療服務上的主導地位。醫療機構與醫生之間是雇傭與被雇傭關系,醫生每周在醫院的工作時長與夜班值班安排,決定權都在醫療機構。僅是單點執業,便足以讓絕大多數醫生們超負荷工作了,多點執業只能是個美好的愿景。
只要醫療服務仍然以醫療機構作為主導,要看醫院臉色的醫師多點執業,就注定存在困境。相比國內的醫院主導模式,國外則更多讓醫生及其團隊建立自身的服務品牌,而醫院無論公立、民辦,都以運營平臺為基本定位。醫生可以使用任何醫療機構的硬件和人員為患者提供服務,公立醫院也只是與醫生簽訂每周有限的服務天數,通常是每周僅工作三天或四天,其余時間醫生可自由執業,甚至仍可使用公立醫院的平臺和資源。
只有形成更獨立于醫院的醫生團隊,才有望形成更自由的資源流動。醫療服務本該以醫生團隊為中心,而不是唯醫院是舉。其實,以醫院為中心的醫療服務配置模式,正是禁錮資源流動和“大醫院病”的根本成因。基于此,促進醫生多點執業,醫療機構與醫生團隊的角色回歸合理定位,才是醫生資源得到真正釋放的前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