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村醫”莫成“最老村醫”

“扎根大山43年的梅列區孝坑村村醫鄧集禧,堅守46年的泰寧上青鄉東山村村醫陳德財,行醫50年的沙縣青州鎮朱源村村醫張基鉅……”這是三明市首屆“最美醫務工作者”最美鄉村醫生的獲得者們。
乍一看,還以為評的是“最老”村醫。10位最美鄉村醫生,平均行醫時間長達40年。近幾年來,筆者也采訪過多位鄉村醫生,情況大同小異:年齡高、文化低、任務重。
鄉村醫生在農村地區公共衛生服務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尤其是在重大公共衛生事件中的作用不可或缺。鄉村醫生除了承擔基本醫療任務外,還要走村入戶完成大小幾十項的公共衛生服務,更是農村居民身體遇到突發狀況的第一施救人,特別是留守兒童和老人多的村子。在上述評選出的“最美鄉村醫生”中,幾乎都有出急診救村民于性命危急之時的事跡。
村衛生室乃至鎮衛生院這樣的基層醫療機構之所以難以突破人才的瓶頸,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待遇低。實際上,大部分的村醫都是“半農半醫”,因為做醫生也得養家。在很多地方,村衛生室的醫療服務收入微薄。如何保障鄉村醫生的穩定收入,不僅影響著村級衛生室的日常運行,還影響著鄉村醫生從事醫療服務的積極性。
醫療改革在堅持公益性的同時,一定要調動從業人員的積極性。在部分地區,對于鄉村醫生提供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根據核定的任務量和考核結果,將相應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撥付給鄉村醫生,就是一個很好的舉措。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財政補助從人均40元提高到45元,促進醫療資源向基層和農村流動,這是一個很好的信號。
鄉村醫生是離億萬農村居民最近的健康“守護人”。只有為他們搭建起一個“留得住、能發展、有保障”的舞臺,才能更好地保障農村居民享受均等化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和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基本醫療服務。我們期待未來的最美基層醫生的評選中,能有更多年輕的新鮮血液注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