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首都十杰醫生
北京大學口腔醫院周永勝:醫患同心,是抵御疾病的最大力量

金秋9月,就算工作再忙,周永勝也會抽出時間去參加北京大學醫學部的開學典禮。作為北京大學口腔醫院黨委書記以及修復科主任,他始終關注著醫學的傳承與發展。“新生力量是推動醫學不斷前行的源泉,看到他們,就看到了醫學進步的希望。”
而每當看到一批批的年輕面孔通過莊嚴宣誓邁入醫學殿堂,周永勝就會回憶起自己為之奮斗了20余年的醫路歷程。
生命之花需要健康來維系
第一次接觸生命和健康知識是在初中階段,生命力量的偉大與神奇讓周永勝心中燃起了對生命的熱愛,而高中階段的進一步學習更讓他意識到健康是維系生命之花的根本。從那時起,他就對致力于維護生命健康的醫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1989年,帶著對醫學的熱愛與向往,周永勝考入了北京大學口腔醫學院(原北京醫科大學口腔醫學院),在這里一待就是9年。“健康所系性命相托”,這句入學時的誓言始終牢記在周永勝心頭,也敦促著他在醫學道路上不斷探索、力求創新。
與腫瘤科、心胸外科等時常將患者從生死一線挽救回來的科室不同,口腔科似乎沒有太多跌宕起伏的故事,但眾多診治細節卻讓它能更好地折射出生命之美。
“笑容能夠展現生命之美,而眾多口腔疾病的困擾卻讓我國近80%的人群不能坦然地綻放笑容。”周永勝表示,隨著口腔保健意識的不斷提高,我國居民對口腔健康的需求越來越多,尤其在口腔修復方面,患者的治療要求不斷提高。
為此,周永勝不斷鉆研口腔修復難題,探索數字化等先進的治療手段。他不僅專注于口腔疑難病的診治,還曾到德國、美國一流的口腔醫學中心學習,不斷通過技術創新和新技術引進,來更好地解決患者的實際問題。
“希望所有患者都能綻放出最美的笑容,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周永勝說。
醫患是共同抵御疾病的“戰友”
抵御疾病是一場看不見硝煙的“戰爭”,在這個“戰場”的中心,是醫生和患者。
“醫患同心,唇齒相依。”在周永勝看來,患者是醫學發展的基石,醫生是維護健康的使者,在抵御疾病這場戰爭里,二者是最好的“戰友”,只有戰友間相互協作,才能打贏這場“攻堅戰”。
多年來,周永勝始終堅持這一原則,除了不斷學習新的醫學知識,琢磨前沿的治療手段,更深入思考如何與患者溝通,充分尊重他們的訴求,給出最合適的治療方案。
他的努力也換來了患者的充分信任。
曾有一名患者,輾轉多個醫院、多名醫師,每次都攜帶一塑料袋“假牙”就診,主訴所有假牙都戴用不適,要求重新修復。周永勝仔細聆聽他的主訴和“抱怨”,認真分析他對每一副假牙不滿意之處,最終使患者滿意地戴走了新的假牙。
后來患者在感謝信中寫道:“周永勝教授用藝術的審美眼光和善解人意的溝通方式給我制定了最適合我的治療計劃,重新激發起我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美好事物的追求。非常慶幸遇到這樣的好大夫。”
這樣的患者還有很多。“其實‘關愛’是給患者最好的良方,充分尊重患者、關愛患者,與患者進行溝通,是建立‘醫患’信任的關鍵,只有相互信任,才能醫患同心,以最大的力量去抵御疾病。”周永勝感慨。
青年醫生要醫、教、研協同發展
在周永勝心中,有兩類益友的分量舉足輕重:一是他終生為之服務的患者,二是他傾囊相授的學生。
“患者是醫生的‘戰友’,而學生則是醫學的‘薪火’,在臨床和科研過程中不斷總結經驗,再將這些經驗傳授給學生,不僅是醫學‘薪火’傳承的呈現,也是提升自身綜合素養的重要方法。”周永勝一直有這樣的理念。
也正是基于這種理念,在忙碌的臨床和科研工作之外,周永勝還承擔著繁重的教學工作。他認為,一名優秀的醫生除了會看病、會搞科研,還要懂教學。更重要的是,通過吸取自己的經驗,學生能夠少走彎路、更快進步,最終讓更多的患者受益。
北京市師德先進個人、北京市高校優秀輔導員、北京市教育教學(高等教育)成果獎、北京市科學技術獎、北京大學優秀班主任、北京大學醫學部師德標兵、北京大學教學成果獎……這些沉甸甸的獎勵,記載了周永勝作為師者的光輝歷程,更見證了他在教學這條道路上付出的心血與汗水。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醫生承載著生命的力量,寄托著患者的希望,承擔著醫學進步的使命,青年醫生一定要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秉持全心全意為患者服務的理念,注重醫、教、研協同發展,為‘健康中國’的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這是周永勝的希望。
醫生檔案
周永勝,男,44歲,北京大學口腔醫院黨委書記、修復科(國家臨床重點專科)主任,教授、主任醫師、博導,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等人才計劃。主攻口腔骨丟失或骨缺損疑難病防治的應用基礎和臨床轉化問題,成果獲北京市科技獎;主持國家及省部級、臨床多中心試驗等20余項課題,發表論著85篇(SCI收錄35篇,其中17篇論文IF>5),申請專利13項;12次在國際會議進行大會和特邀發言;帶領團隊在國際國內學術會議上獲22個研究獎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