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首都十杰醫生
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徐浩:我熱愛中醫這份職業

重癥監護(ICU)病房里,患者陳奶奶(化名)面帶呼吸機艱難地呼吸著。她是一位風心病、心衰、呼衰患者,已經在ICU住了一個多月的時間,呼吸機插管后卻怎么也撤不下來,繼發感染隨時可能使病情惡化。
看著這樣的狀況,陳奶奶的兒子心急如焚,這時候他想到了陳奶奶之前經常去看的一位醫生,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心血管科的徐浩主任。
多年過去,我始終無法忘記那個眼神
仔細分析陳奶奶的病情之后,徐浩決定一邊給予扶正中藥調理,提高患者心肺功能,一邊慢慢調整呼吸機參數,讓她逐漸脫離呼吸機。但患者已經一個多月沒有脫機,已經形成了呼吸機依賴,成功脫機的難度非常大,于是他決定去和陳奶奶溝通一下。
走進ICU病房,陳奶奶見到徐浩有些激動,心率明顯加快了。徐浩上前握住陳奶奶的手,堅定地說;“陳奶奶,您的情況我都知道了,我會給您加用最好的中藥調理,同時會慢慢調整呼吸機的參數,幫您一步一步脫離呼吸機,老帶著呼吸機,也沒法和家人交流,多痛苦呀,這個過程會有些艱難,但我相信您一定可以做到!”徐浩的語氣堅定又溫和。
看到自己曾經追隨多年的醫生,聽到這樣的鼓勵,無法開口說話的陳奶奶眼睛亮了,她似乎在用眼神告訴徐浩,我相信您,我會努力!
而正是這個眼神,打動了徐浩。
最終,在徐浩的精心治療下,陳奶奶在一個多月后不僅脫離了呼吸機,還出院回家了,連ICU的西醫大夫都認為這是一個奇跡。
“多年過去,我始終無法忘掉這個眼神。”徐浩說,作為一名醫生,在開具醫囑之外,不能忽視和患者的溝通交流,醫患之間的彼此信任、理解和配合對于治療的成敗至關重要。
限制加號,是對患者不負責
“最后其他特需專家都下班了,大廳里就剩徐醫生的病人了,一直看到下午7點多還是很耐心。”瀏覽徐浩個人網站的點評,我們總是會看到很多患者這樣評價他。
每周三下午是徐浩的專家門診,加號成了常態。“最多的一次,我一下午加了56個號,加上25個正號,總共看了81位患者,下午的門診看到晚上9點鐘才結束。”徐浩說。
這樣高強度的工作,對于每位醫生都是巨大的挑戰,有時甚至上廁所都顧不上,但考慮到很多患者來自外地,如果周三的門診看不上,就要再等好幾天,光食宿費就是不小的數字。所以每周三的門診,只要有患者要求加號,徐浩總是有求必應。
但越來越讓他糾結的是,無上限的加號,疲憊狀態下,自己并不能很好地為患者服務,但減少加號又無法滿足患者的就診需求,思量再三,徐浩決定每次門診只加15個號,并通過在診間預約、網絡預約等方法盡可能對患者進行合理分流和提前安排,在確保滿足大多數患者就診需求同時,也保證了對每一位患者診療服務的質量。
“限制加號也更多地是出于為每一位患者負責的考慮,希望能得到患者及家屬的理解。”徐浩說。
優秀醫生需具備綜合素質
有人說,中醫發表SCI論文很難。翻閱徐浩的簡歷卻發現,他已經發表了44篇SCI論文,絲毫不遜色于同資歷的西醫醫生。還曾主持科研課題10項,獲成果獎11項;主編、副主編著作10部,專利1項。
這樣的成績是與他的勤奮刻苦是分不開的。徐浩碩士畢業于山東中醫藥大學,報考了陳可冀院士的博士生,并以排名第一的成績被錄取了。
就在碩士畢業將要博士入學的那個暑假,徐浩放棄了休假放松的機會。他深感作為院士的學生壓力很大,如何讓自己起點更高呢?于是他去圖書館借閱了全英文的心血管教科書。
“一個暑假,就在翻閱那本書。”等暑假結束,別的同學休假回來了,他的書也看完了,不僅專業知識得到提升,專業外語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此外,醫生需要的不僅是臨床專業知識,還需要很多相關技能,科研設計、統計分析、實驗技術、臨床藥理、數據挖掘......等等。”徐浩利用各種各樣的培訓和參會機會不斷地給自己充電,而這種綜合素質使他在以后的臨床和科研工作中游刃有余。
很多醫生門診病人少,總會歸結于自己年輕。徐浩認為,除了多臨床、多讀書,不斷提高自身業務能力之外,隨著互聯網+醫療時代的到來,要特別重視利用互聯網、自媒體建立醫生個人品牌,這對于青年醫生的快速成長尤為重要。
對于臨床醫生從事科研,徐浩認為不應把二者割裂或對立起來,科研選題來自于臨床問題,而科研成果反過來又可以改進臨床實踐。臨床醫生工作繁忙,專門設計隨機對照試驗或進行小白鼠實驗確實有一定難度,在時間、精力和經費上都受到一定限制,將科研思維貫穿于臨床實踐,充分利用臨床實際數據是很好的方法。
希望中西醫能在理論上有機結合
近年來,國內外對于中醫的爭議從未中斷,“偽科學”、“沒有循證醫學證據”等觀點不斷出現在大眾視野中。而當談到自己的職業,徐浩卻從容又深情地說了一句“我越來越熱愛中醫這份職業了。”
在徐浩看來,中醫很多治療疾病的理念是很先進的,以病毒性感冒為例,西醫會研發抗病毒藥物將病毒殺死,這個過程中病毒可能出現變異,人們又會研發新的藥物,如此周而復始,耐藥病毒使藥物研發難度越來越大。而中醫的理念則是“給邪以出路”,通過發汗等方法將邪氣排出體外。
這是徐浩非常欣賞中醫的一點,同樣的,中醫的整體、動態、平衡理論,不治已病治未病,辨證論治的個體化治療方法等等,都讓徐浩感嘆以人體自然之道為本的中醫是何等博大精深。
“中醫存在幾千年,自然有其存在的道理,臨床療效毋庸置疑,只是目前我們還沒有找到一種理想的方法為個體化的中醫治療提供更加客觀公認的證據。”徐浩表示,當然現階段我們還是應該充分借鑒現代醫學循證醫學方法,結合中醫藥特點加以評價。
說到中醫和中西醫結合的未來,徐浩表示,如果說尼克松訪華掀起了國際上中醫的第一次熱潮——針灸熱,屠呦呦教授的青蒿素獲得諾貝爾獎帶來了國際上中醫的第二次熱潮——中藥熱,那么,相信未來中醫的第三次熱潮將會是中醫、西醫在理論層面上有機結合創造出的嶄新醫學體系,也必將為促進人類健康做出更大的貢獻。
醫生檔案
徐浩,44歲,博士,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心血管科主任,全國中醫優秀臨床人才。擅長中西醫結合優勢互補救治心血管疑難危重患者,深受患者好評;發揮黨員模范帶頭作用,積極參加援疆、義診、奧運志愿者及健康科普公益事業;主持科研課題10項,獲成果獎11項;主編、副主編著作10部,發表論文135篇,SCI收錄44篇,專利1項。獲百千萬人才國家級人選、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等稱號,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