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化城市傳承中醫藥基因惠州民間興起“中醫熱”

2016年6月14日,惠州博羅!陡鸷獒t道》大型紀錄片攝制團隊趁著雨后天晴,來到蘊藏著上千種中草藥的博羅縣羅浮山,穿梭在叢林、道觀間,尋找東晉道教學者、著名煉丹家、醫藥學家葛洪在羅浮山的點滴足跡。
分為上下兩集的《葛洪醫道》將全面記錄葛洪在廣東羅浮山研究中草藥文化、著書立說、懸壺濟世的傳奇和成就,彰顯葛洪“民生為本”的醫者情懷,以此致敬9月份在羅浮山召開的第三屆中醫科學大會。
位于珠江東岸的惠州,有著世界級生態型大亞灣石化區,有著建設“世界手機之都”規劃的電子信息產業,在社會治理、交通等方面建設亮點也頗多。然而,不論是承接葛洪余響的羅浮山下,還是薈萃多位省、市名中醫的惠州市區,中醫藥在這座城市的發展中從未離席。
可以佐證的是這樣一組數字:截至2015年底,惠州全市共有中醫醫院6間,中醫類醫療機構治療人次836萬人次,占全市總診療人次的19.98%,全市19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73間鄉鎮衛生院均設有中醫科中藥房。
壹
承葛洪醫術不絕,55名省、市名醫各有所長
差不多在《葛洪醫道》拍攝的同時,一本記錄惠州近代以來中醫發展歷程的《羅浮山下國醫魂》,作為《嶺南中醫藥文庫》的其中一本正式出版!懊啤薄懊t”“名案”三部分占據了其中的一半篇幅。
看“名科”,針灸、骨科、內科與外科各擅所長。論“名醫”,名老中醫夏伯寬,繼承《傷寒雜病論》,創辦惠州第一所中醫育才學校“惠陽國醫養成所”,并著有《婦科淺釋》等著作;廣東省名老中醫文介峰。潛心挖掘“燒山火”和“透天涼”等針灸傳統療法,創立“氣納三焦”治法,被列為新中國成立后的針刺手法七大家之一。
隨著時間的推移,名科猶在,過往的名醫卻逐漸凋零,上世紀80年代,夏伯寬和文介峰先后病逝。然而,惠州的中醫傳承不僅沒有中斷,反而有逐漸光大之勢:截至2015年底,惠州共有省名中醫4名、市名醫32名、市名中醫19名。
其中,4名省名中醫可以分為兩批:2001年和2015年各有兩人被授予省名中醫。曾就職于市中心人民醫院的王子耀于2001年成為省名中醫。雖然身體尚好,但由于年齡原因不再被醫院返聘,現在正享受退休生活。與王子耀一同成為省名中醫的市中醫醫院劉英杰,擅長男性病、脾胃病等內科疑難雜癥,至今仍每逢周一、周四出診。
花生油、蔥頭、硫黃、煤油……如果今天的醫生拿這些材料“治病”,恐怕會讓許多人大跌眼鏡。然而,恰是這些稀奇古怪的“藥物”,在40年前激起了少年鐘啟騰的好奇心,走上學醫之路,并獲得了“廣東省名中醫”的稱號。“用30年治四代人”是他對自己工作的總結,也是他潛心醫療、收獲信任的寫照。
不單鐘啟騰,梳理惠州這55位名醫的從醫履歷,大多都經歷過一段艱苦歲月,并萌發以醫術救治世道人心的心愿,之后才有多方拜師求學,并在長期診療中不斷積累經驗的從醫之道,最終成為名醫,造福一方百姓。
貳
發力中藥產業,16家特色中藥走向世界
2016年元旦剛過,在廣東省政協十一屆四次會議期間,惠州與會的省政協委員紛紛攜提案,其中民革惠州市委會主委廖錦堂在提交的《關于充分發揮葛洪、屠呦呦名人效應,全力打造廣東中醫藥產業與健康服務業新品牌的建議》引起廣泛關注。
廖錦堂在這份建議上呼吁,創建葛洪中醫藥研發基地;加快中醫臨床教學基地建設,全力打造廣東中醫藥 “葛洪”“屠呦呦”著名品牌等多項舉措。
這份建議受到關注,與惠州,特別是羅浮山所處的地理區位和歷史文化密切相關。
羅浮山地處北回歸線,這里終年云遮霧罩,草木葳蕤,藥物資源非常豐富,其中金耳環、石上天葵、羅漢果、雞骨香以及巴戟、黃精、靈芝、土人參等藥用植物就有1200多種,被冠以“百草藥庫”的美譽。依托羅浮山、象頭山,惠州已經逐步建立了“公司+基地+農戶”模式的中藥材種植(養殖)基地,充分發掘和保護中藥材資源,目前擁有中藥材種植(養殖)基地近百個。
目前,惠州市正在博羅縣龍華鎮規劃建設國家級大健康產業基地和中醫藥創新基地,在中醫藥創新基地方面,博羅縣科技企業孵化器內掛牌建立中醫藥孵化器,目前已有3家企業入孵。同時,惠州市正積極聯系洽談中國中醫科學院及其下屬中藥研究所、中醫藥信息研究所、中藥資源中心等科研單位,力爭分院落戶惠州,激發中醫藥創新活力,培養創新型科研人才。
叁
中醫文化潤萬家,年輕一代愿傳承
在惠州,中醫藥的因子絕不僅限于傳統的中醫生或中藥產業,而已經滲入這個城市的內在稟賦和文化基因。
在惠州,有這么一群中醫愛好者,他們通過網絡到外地拜訪名中醫,或在本地組織中醫讀經班,學習傳統中醫。
“姜皮有解表功效,姜肉能止嘔、暖胃、驅寒、護肝等。姜皮性涼,姜肉性熱。制作時,保留一些姜皮,能中和姜的性狀!闭f起姜茶的功效,1987年出生的楊燕頭頭是道。在父親影響下,楊燕從小就與中醫結緣,每當患者登門向父親問診,楊燕也在一旁學習觀舌苔、手相等。如今,她已能認出100多種草藥,經常通過微信朋友圈,教朋友什么樣的體質應該如何養生,還教大家怎么煲適宜的藥膳湯。
在中醫愛好者中,楊燕算不上年紀小的。2016年4月,惠州市演達中學依托獲廣東省科技廳立項的課題研究項目,在校園內建成了面積近500平方米的“演達中學中草藥科普園”,種植了上百種中草藥,培養了一批對中醫藥發生興趣的90后新生代。
同樣在2016年,惠州市惠城區特別建立了青少年中醫藥興趣小組,為傳承發展中醫藥事業培育醫學人才!扒嗌倌陮W習中醫藥文化知識,既是科學普及,也是道德教育!被莩菂^科協副主任科員李彥青說,將鼓勵青少年閱讀《黃帝內經》《本草綱目》等典籍。
與這些傳統醫學巨著相比,更具嶺南特色的艾灸文化在惠州更是源遠流長。據記載,葛洪的結發妻子、史書記載的第一位女灸學家鮑姑改進了傳統艾灸的方式,采取隔姜灸、隔蒜灸等方法,減少直接艾灸給病人帶來的痛苦;還共同研究出99種灸方,奠定了艾灸學的雛形。
為將艾灸文化發揚光大,使艾灸療法走入尋常百姓家,博羅成立了博羅縣博艾志愿者協會,通過志愿者的力量弘揚艾灸文化;通過義診、講座培訓等方式深入基層,讓艾灸服務更多群眾。
如今的惠州,中醫藥除了守護健康的利器,更是文化傳承的重要內容,“80后”“90后”的中醫藥愛好者涌現,艾灸文化蔚然成風,中草藥園地遍布城鄉,中醫藥文化已然成為這座城市文化基因中不可分割的珍藏。(記者 王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