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氏抗癌藥緣何降價三成?
特羅凱此前未被納入“國家談判”降價目錄 降價后可為患者每年節約藥費2萬多元

上海羅氏制藥有限公司昨日宣布,其旗下治療非小細胞肺癌的靶向藥物特羅凱將降價30%。在今年國家首次啟動的國家藥品價格談判中,特羅凱最終未被納入5月份公布的降價目錄中,而同樣是治療非小細胞肺癌的凱美納和易瑞沙則成功入圍,降價幅度為54%和50%。
上海羅氏制藥有限公司昨天宣布,主動將其旗下治療非小細胞肺癌的靶向藥物厄洛替尼(商品名為特羅凱)降價30%,降價后每年可為接受該藥治療的患者節約藥費2萬多元。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國家首次啟動抗癌新藥降價目錄談判機制,其中羅氏的特羅凱也參與了價格談判,但最終未被納入5月份公布的降價目錄中。
事件
特羅凱降價可讓患者每年省下2萬多元
羅氏昨天向媒體發布的關于特羅凱價格調整的說明中稱,羅氏一直積極支持和配合國家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降低廣大患者用藥負擔、提高藥品可及性和可負擔性,促進醫療、醫保、醫藥聯動,引導醫藥產業健康發展的努力。作為肺癌治療領域的基石藥物之一,特羅凱在中國上市10年來已惠及超過11萬名肺癌患者,顯著延長了肺癌患者的生存期,有效改善了患者生活質量。上海羅氏制藥有限公司近日決定,主動調整特羅凱的價格,降價幅度為30%,以惠及更多中國肺癌患者。準確的降價幅度可能因各地基礎價格差異而略有不同。
據了解,特羅凱目前的售價約為4600元/盒7片(150mg),降價后每年可為接受該藥治療的患者節約藥費2萬多元。
關注
羅氏回應“落選”國家藥品價格談判
據了解,2015年10月,經國務院批準,國家衛生計生委、發改委、工信部等16個部委(局)建立了藥品價格談判部際聯席會議制度,組織專家全面梳理國內專利藥品、獨家生產藥品狀況,遴選確定首批談判藥品,成立談判小組,制定談判流程和策略,同步建立和完善談判和監督工作機制。這三種談判藥品的名稱分別是:葛蘭素史克的乙肝治療藥物替諾福韋酯(商品名:韋瑞德)、治療非小細胞肺癌的浙江貝達藥業的埃克替尼(商品名:凱美納)和阿斯利康的吉非替尼(商品名:易瑞沙)。經過國家藥品價格談判,這三種藥品降價幅度分別為67%、54%和55%。國家衛生計生委相關負責人向媒體介紹,與之前公立醫院的采購價格比較,談判藥品價格降幅均在50%以上。其中治療非小細胞肺癌的凱美納談判之前月均藥費12000元,談判后月均藥費降至5500元;易瑞沙談判前月均藥費15000元,談判后月均藥費降至7000元。
據2015年全國腫瘤登記中心收集的數據顯示,當前肺癌仍是我國發病率和死亡率第一的惡性腫瘤,全國每年新發肺癌患者超過74萬例。非小細胞肺癌約占所有肺癌的80%。據了解,同為知名的非小細胞肺癌治療藥物——特羅凱的生產企業羅氏制藥公司,當時也積極參與了價格談判,但最終未能出現在藥品降價目錄中,從而引發各方猜測。
對于今年5月份的國家談判事件,羅氏在回應中說,之前有媒體報道羅氏退出國家談判,這里面有一些誤解。實際上,羅氏積極參與到了藥品價格首輪試點談判,并獲得了相關部門的認可。
據知情人透露,當時國家確定“選三進二”競爭規則之后,羅氏誠意很高,在首輪談判中最早表達大幅降價意愿,投標價格降幅也最大,然而接下來的幾輪談判中卻未能占得優勢,“實際上特羅凱的降幅與最終公布結果也差不多。”這位知情人士說。
分析
羅氏為何主動降價?
我國肺癌診療專家支修益教授指出,從衛生經濟學角度上講,服用靶向藥物治療非小細胞肺癌可以避免放療、化療所帶來的毒副作用,如嘔吐、惡心、脫發等,不使用輔助藥品、不用住院,使患者能夠有尊嚴地接受治療,讓癌癥成為一種慢性疾病,就像高血壓、糖尿病患者一樣,一天吃一片藥即可。但是高昂的藥品價格,讓大多數患者難以承受,感覺吃藥簡直就是在吞錢。雖然目前有一些進口藥企每年都開展慈善贈藥項目,但前提是患者需要自己先自費吃藥四五個月,以證明藥品對治療疾病有效,才能獲得藥企贈藥,這個自費部分大概要掏七八萬元人民幣,但是很多患者連這個救命錢都沒有。
跨國藥企在華主動降價的案例以前并不多見。對于此次特羅凱降價三成的原因,羅氏公司官方回應稱,目的就是積極支持和配合國家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降低廣大患者用藥負擔、提高藥品可及性和可負擔性。對此,業內人士分析,特羅凱主動降價,一方面可以讓更多基因突變非小細胞癌癥患者吃到進口藥,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推動國家藥品價格談判機制的完善。文/本報記者 趙新培
財經觀察
進口藥為什么這么貴
69歲的馬先生因患有高血壓,長期服用美國輝瑞公司生產的“絡活喜”,40元人民幣一盒,一盒7片,每片5.71元,一個月下來僅降壓藥他就要花171元。后來他聽病友介紹現在有一種國產仿制藥,有效成分跟“絡活喜”一樣,都是苯磺酸氨氯地平,療效也差不多,但價格比“絡活喜”便宜很多,一盒14片,一片1元錢。
進口藥為什么這么貴?主要是因為進口藥多是“原研藥”,即原創性的、自主開發的新藥品,由擁有藥品專利權的企業進行生產。腫瘤原研藥多為進口,由于研發成本較高,因此藥價相對較貴。以治療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的進口藥“格列衛”為例,從1998年進入臨床期的研究到2001年上市,據說這三年的研究經費達到10億美金。而這款藥在中國內地銷售價格為每盒23000元人民幣到25800元人民幣。但是相比之下,同樣的藥品,在香港的售價是17000元到19000元,而在美國折合人民幣13600元一盒,在日本是16000一盒,在韓國只有9700元一盒。
對此,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劉國恩在接受采訪時分析,第一是政府收取了較高的關稅和增值稅,加起來大概有23%左右。相比之下,其他國家和地區這個數字都不到10%。第二是流通環節太多,造成了一個比較混亂的局面。第三是我國仿制藥比較少,給專利藥的價格壓力較小。第四是主管部門只想到了通過政府的手段,直接去管控價格,而忽略了甚至是禁止了我們用藥主體直接去采購價廉物美藥品的動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