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顯示人在25歲時社交圈達巔峰 隨后將日益收縮

【環球網綜合報道】據臺灣《聯合報》6月12日報道,芬蘭阿爾托大學和英國牛津大學近日公布的研究顯示,人們25歲時,朋友數量達到巔峰,過了25歲,社交圈便逐漸縮小。
據報道,研究團隊分析了300萬名手機用戶的信息,確認用戶的通話頻率、對象和時間模式,以及社交圈內的整體活躍程度。研究發現,男性和女性在25歲前處于“廣結善緣”狀態,不斷結交新朋友,社交連系頻繁,過了這個階段,就會開始迅速失去朋友,女性初期失去朋友的速度較男性快。25歲女性每個月平均與大約17.5人連系,男性則為19人。
不過,在社交網站facebook上的朋友不在計算范圍內。
在余生中,人的朋友數量將持續呈現下滑趨勢,或至少到退休前都是如此。朋友數量在退休時陷入停滯期的原因,可能是這個年齡族群的可用數據減少。
在25歲這個階段,人們開始決定人生中哪里些人是最重要和最有價值的朋友,并且為了保住這些朋友付出更多努力。
研究共同執筆人、阿爾托大學博士后研究人員巴塔查雅(Kunal Bhattacharya)說:“人們開始更注重并努力維系某些關系,建立了新的家庭關系,日常生活圈卻縮小了。”
這同時適用于伴侶和朋友,主要源自于人們想安定下來建立家庭。
巴塔查雅說,“在這個年齡層初期,女性更加注重這方面”,意味女性更加傾向于尋找合適的伴侶。一旦認為找到了,就會投入更多時間培養這段關系,并舍棄其它較不具有價值的人。
當人們接近40歲時,這些趨勢看似出現些微改變,男性開始以較快速度失去朋友。
39歲的男性平均每個月與12人連系,女性則為15人。
盡管研究團隊強調朋友快速流失同時出現在男性和女性身上,專家一般認為,“核心圈”模式對女性而言更重要,主要就是因為有了孩子。
牛津大學演化心理學教授鄧巴(Robin Dunbar)說,“你會為了某些回報付出努力”;他認為,人們在這個階段,會把“較有利用價值的人”放在優先位置。
巴塔查雅說:“這樣子的投資有助于生活某些部分。”在這一階段,與母親、伴侶的母親、親近的朋友和家人連系,有助人們養育孩子,稱作祖母效應。(彭宇輝 譚利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