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3月10日電 (曾璇) 3月9日,由人民網健康和健康時報社聯合舉辦的“健康中國人·全國兩會健康E客廳”系列圓桌論壇迎來第八場,本場主題為:“舌尖上的安全”。
當日E題:舌尖上的安全
每當媒體報道有關國內外食品安全的問題時,總會讓人覺得嘩然、驚訝和痛心。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習近平總書記曾對食品安全工作有過重要指示,他強調,確保食品安全是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是各級黨委、政府義不容辭之責。2015年,被稱為“史上最嚴”的《食品安全法》正式實施,可以說給食品安全增添了保障。我們同時也應該認識到,守護食品安全,不僅需要國家立法,也需要多方合力,需要每個人、每個社會組織單元共同參與。
“健康中國人·全國兩會健康E客廳”系列圓桌論壇第八場請來5位嘉賓,聽聽他們就“舌尖上的安全”現狀、管理、發展的討論。
健康中國人·全國兩會健康E客廳客人名單
當日嘉賓主持:
李晨玉:健康時報社總編助理
當日“客人”:
姚一萍:全國政協委員、內蒙古農牧業科學院植物營養與分析研究所所長
嚴琦:全國政協委員、重慶陶然居飲食文化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郝立曉:周黑鴨合伙人
李俊軼:北京先農氏有機食品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
【各方觀點集錦】
姚一萍:
·我國在食品安全質量方面,包括農產品質量安全,正在逐年提高,應該說食品質量安全水平是穩中向好的局面。
·要找出食品安全上突出的重點環節、重點區域,及時排查隱患、進行防控,做到未雨綢繆。
·我國現在嚴厲打擊各種商業賄賂,食品行業的商業賄賂也需警惕。
·食品安全的監管,應加強對加工環節的監管。食品加工企業、加工者要守法經營,按照規范、要求去做,食品的質量就會得到保證。
嚴琦:
·小作坊加工的食品,一般人力成本、原料成本較低,所以比較便宜。很多消費者也可能處于價格優勢而選擇小作坊食品,但是便宜的背后可能就是食品安全的隱患。
·人的健康與“吃”密切相關,所以要守住道德的底線。對于食品企業的監管,應該無論大小一視同仁。
·食品安全的監管,關鍵是要管住流通體系,不要讓不合格的產品流入市場。同時,應該建立誠信跟信用體系,一旦違法,要對違法者大力處罰,還要眾所周知。
·如果食品企業出現問題,法人應該是食品安全監管的第一責任人。但是其他相關人員,比如采購者、供應商、廚師長也應該承擔相應的責任,應該根據這些不同行業的特殊性來制定每個行業的規則,才能凈化食品安全領域。
郝立曉:
·任何問題都要站在消費者的角度去思考。消費者有需求固然要滿足,但是不能急功近利,不能打著滿足消費者的幌子謀取非法利益,非法利益是什么?就是不能提供好的產品,還要以劣充優。
·生態環境是能否做好食品安全的關鍵因素,F在《食品安全法》越來越完善,監管越來越精準,食品行業生態環境充滿正能量,這讓企業經營者越來越有信心,好的土壤一定會結出好的果實。
·食品安全出現問題,在某種程度上講是因為違法成本太低了,違法成本低就意味著有人鋌而走險。
李俊軼:
·從消費者的角度看,網絡訂餐快捷、方便,因此是非常受歡迎的。但是,食品業務應該設立比較高、比較嚴的門檻,同時消費者維權的便捷性也應該得到保障。
·食品,包括藥品,具有行業的特殊性,因此必須有嚴格的監管介入,同時違法違規的成本也應該提高。
李晨玉:
·良心、責任心加上有效的市場監管、行業標準,對于維護食品安全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對于食品安全的監管,消費者和政府“雙管齊下”,可能會對食品企業發展更為有力。